发布日期:2023-11-2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
ayx爱游戏有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有人造谣生事误导大众,还有人以删帖为要挟聚敛钱财……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社会并无两样,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人们深受其害,亟须治理。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司法解释,明确了利用网络进行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网上犯罪活动“亮剑”。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耗时一年多研究制定,共有10个条文,于9月10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解释》的出台有利于统一司法标准,规范司法行为,有利于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有利于规范网络秩序,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的名誉,在网上并不鲜见。如果这种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引发严重后果,能否用刑法进行治理?《解释》首次明确,在网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解释》第1条规定,在网上“捏造事实并散布”“篡改事实并散布”或者“明知虚假事实而散布”,均属于诽谤罪的犯罪方式。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些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由于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以及网帖内容不易根除等特点,《解释》进一步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即构成诽谤罪,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前,许多网民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孙军工表示,“网络反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对网上举报应当认真对待,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不属明知的,就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解释》第5条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专家表示,寻衅滋事罪发生在公共场所,《解释》的规定意味着网络明确属于公共空间。 “当前,个别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大肆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其信息内容不指向特定自然人,而是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危害公共利益。这种信息在网络上发布出去,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近期各地发生的多起件,多由不法分子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所引发。”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明确表示,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全体网民的共同责任。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网络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引发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应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